林木
最近,张树新应经济学家张维迎之邀,在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做了一次演讲。演讲结束后是自由提问时间。尽管张树新现在的身份是联和运通投资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但在张树新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是,学生们的问题中,绝大部分还是和瀛海威有关。
“从1998年6月22日,中兴发把它在瀛海威的股东贷款转为股份,从而使股权上升至75%开始,张树新个人与中兴发的矛盾全面爆发。从那时起、应该说从我进入瀛海威的那一天起,瀛海威的主角就不是我。长久以来,公众对于瀛海威的感情显然比我还深。”
瀛海威不是一个缺钱故事
从1998年离开瀛海威直至今天,张树新聊以自慰的是,她遵守了一个职业经理人的操守——离开瀛海威之后,没有与瀛海威爆发恩恩怨怨纠葛不清的口水战,即便是曾经一度要对簿公堂的“中兴发零收购瀛海威案”,中兴发与张树新也彼此默契地就事论事、或者通过媒体从中传话,而绝少再提1998年6月张出局之前的任何旧帐。
“1996年正是互联网和高科技概念风头正劲的时候,全球的热钱有不少。瀛海威从1995年做起,经历了一年发展,到1996年正是最容易拿到投资的阶段。当时,中兴发董事长梁冶萍一周只内就给瀛海威投了5000万元人民币,同时,不断有国内资金以及海外资金来找我们,所以,舆论的确对瀛海威有一些误读的成分。”这也是张树新在三年之后反思瀛海威得出的结论——“瀛海威的主角不是我”的原因。
如果仅仅把得失囿于个人恩怨自然也就不会有张树新今天演绎的联和运通的故事,就象张树新在王志东去职新浪网时对王志东说的话:“出局是好事,不然就变成鸡肋了。一下子什么都没有了,才会有机会。”
因此,张树新在瀛海威三年征战总结出来的教训是,在瀛海威这样一个很不牢靠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产业理想是很不现实的想法:“当然,我也有收获,三年职业经理人生涯培养了今天做投资时评估一个企业的感觉,联和运通的一班创业伙伴都是在瀛海威时积累下来的——就象有媒体报道的那样,甚至连我的秘书都跟随我六年了。”
据说,早在瀛海威时期,张树新就对手下说过:“经营企业的成功是一方面,把自己经营成功也是一种成功。”如果以这种想法来看从1995年开始的瀛海威时期张树新直至今天的联和运通张树新,未尝不是张树新在逐步实现自己企业与个人梦想的写照。
我是.com的受益者
有人专门去拍过张树新位于东长安街上的办公室。
雄踞于二十层的高楼上,举目东望,是不远处的国贸一期和国贸二期以及蓝天团云;室内,墙上的一套弓箭很显眼。张树新解释说:“我做投资,自然希望百发百中。”
大多数人知道的是张树新拥有的记者经历,这也成为日后很多人认为她很会借助媒体帮助自己传播的根据,实际上,在1991年下海之前,张树新还在政府机关供职过。
“1991年下海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而在从1991到1995加入瀛海威之前的这段时间里,我已经利用转型期完成了自己的初始积累。应该说,我去瀛海威并没有指望靠.com给自己赚钱,而是一些产业想法需要更大的平台才能实现——后来发现这个平台本身就缺乏产业理想的背景,自然也脆弱得不堪一击。”
从1998年年中离开瀛海威到1998年年底的这段时间里,拜.com所赐,时不时有人对张树新说:“给你500万,再做一个瀛海威。”但张树新还是选择让自己渐渐从公众视野内消失:“瀛海威做了三年,我很明白不可以再重复自己原来的产业理想,行业背景变化了,国际资本流向也变了。”
由此,张树新接收邀请,涉足一个对她而言的全新领域——投资。新公司叫盛华元通国际投资管理公司,由分别来自韩国和香港专事资本项目买卖和国际融资的两个个人投资,张树新出任总裁。
张树新与其团队的任务是,按照出资人需求,在中国发掘项目,找专业人士提供咨询意见、包装,再卖出去。回顾1998年末到1999年末的这一年,张树新总结自己完成了从产业向资本的转型:“原来的‘失败’来自与投资人的冲突,而对资本的认识又是一个企业家必不可少的功课。所幸的是,我和团队补上了这一课。”
盛华元通的办公室在寸土寸金的国贸写字楼能够观景的35层:“我的个人积蓄为支持从瀛海威保留下来的团队,到1998年年底已经花得差不多了。我想不是所有人都能没有一分钱从头做起吧。”
到1999年年底时,张树新穿着抢眼的红色大衣以国贸为背景拍了一组告别旧千年的照片。
张树新要告别的不仅仅是旧千年,还有盛华元通:“我要自己重新开局。”一旦从瀛海威这样的“本土MBA学校”和盛华元通这样的“国际MBA学校”毕业,张树新对于把握自己命运的迫切促使她开始了第三次创业。
惊心动魄的三年
第三次创业就是现在的联和运通投资有限公司。而联和运通的母体是张树新与其核心的十几个人团队成立了majorshare holding,majorshare holding掌握联和运通90%的股权。
联和运通的诞生也得自张树新的舍得放弃。她以折让价把自己运营盛华元通时获得的即将上市的Asianet的3%股份套现30万美元,这部分股权如果再多拿一两个月就会伴随着Asianet在韩国的上市有更高回报:“但3%无法让我进入Asianet的核心业务,既然如此,我就撤”。
这之后的张树新又通过一系列亲自操刀的项目回到前台,比如为香港电讯做咨询、为润讯做顾问向互联网转型。通过如是咨询业务,张树新得到了这些公司的一些股权。
彼时,张树新的思路已经相当明晰——只做TMT(通信、穿媒和电信)。可以想见,这几家公司的股权在2000年4月份以前是一笔足以令人退休回家养老的财富。
但2000年3月份,几乎可以用“夜夜笙歌”来形容的科技股狂热令张树新不安,直觉告诉她“撤退”。张把在这些公司中持有的股份几乎悉数抛出,只保留了在一家IDC公司Chinalink中的股权。据说,抛出的股份曾被评估为7000万美元左右。张树新的低价清仓当时可以被视作割肉,可现在看来只有感叹幸运和幸运背后的张对资本财富的清醒认识。
“这真是惊心动魄的三年——从盛华元通开始到联和运通,千万财富维系于转念之间,有时候直觉产生了‘必须撒手’的命令,但人性和与金钱博奕的快感又延迟你做出决定。最后的成败还是依赖于一个人的根本素质。”
只赚有阳光味道的钱
与出售股份同时进行的还有为majorshare增资扩股。
增资扩股结束后,张树新开始以联和运通的名号征战了。她先在香港成立了联和运通投资顾问香港有限公司Genesis Capital,专事财务顾问,随后在北京成立与之对称的联和运通北京投资顾问公司。
不久,安富来投资有限公司Avalon Ventures limited作为基金管理公司也在英属处女岛注册成立,私募资金3000万美元,依旧是投资张树新属意的TMT。
“还有一个规模为3亿元人民币的基金项目也在募集过程中。做投资和做企业的主导思想的共通之处在于,你一定要把自己的生存基础想明白,互联网到底会对人的思想、生活和娱乐起什么作用,然后,再想自己该怎么做。”
因此,联和运通在2001年年初花费了很大精力做研发,“宏观层面讲,得看明白中国的改革开放,得廓清中国的产权制度改革、民营化和市场化过程,对中国股市有正确认识;具体到投资项目上,得明白中国的高科技究竟有没有原创技术。”
张树新说,联和运通会把50-60%的力量投入到企业的重组购并上,40%投入到新模型业务上:“新技术在市场化相当发达的国家起到的作用是发现原先没有的增量市场,但中国的资源和资金长期以来都处于冻结状态,因此,以新技术为手段盘活存量更现实。”
联和运通目前已投资的项目包括南京公交IC卡项目,山西煤炭交易网、掌握所有飞机票信息的中航信。
尽管曾经是站在.com风头浪尖的人物,张树新也声称,IT在中国一直是边缘化群体:“自视过高,却还没有进入主流经济。某种程度上说,过去几年间,IT扮演的是资本和各方力量重新洗牌的工具,我们不会投初创企业,只投那些用信息化带动产业重组的项目。”
2002年带给人们很多期许:“所幸的是,四十岁左右的这拨人是从骨子里拥抱全球化的一代人,而长期从业积累下来的道德障碍使我们不会去赚那些无法暴露于阳光下的钱,这样,我们同样欢迎规则,我不敢说我们会是开启未来的一代人,但我们正在做的是洗牌时期必须建立的制度化交易、透明化市场所要求的一切。” 《财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