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干:享受信息时代

  我们处在一个多变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有先驱,也有”先烈”。

  于干,应该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虽然他既不自认是先驱,迄今,也肯定不是”先烈”。于干,现在是新华社和香港泛华科技集团联合投资成立的新华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他要在信息增值服务上开出一条财路。有消息说,最新的”新华媒体工场”就要从他这里出炉,在专访中我们与他有了如下的一席对话。

  笔者:20世纪60年代初出生的人,赶上的是”一出生就挨饿,一上学就罢课”,你觉得自己有幸还是不幸?

  于干:40岁的这一代人,确实经历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变迁,比起上一代人执著于相对完整的观念体系和下一代人充分开放的无体系观念,我们所经受的各种冲突和纠葛要多得多,处在不断的批判和自我批判、否定与自我否定之中,生活浓度很高,走的路也千差万别。

  虽然我没有生下来就挨饿,因为那时家境甚好,但文革给我带来的经历,确实可以用惨痛来形容。
直到小学四五年级时,赶上后来所说的”回潮”和”右倾翻案风”,由于功课和表现都很出色,我才算透过气来,并从那时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都在学校当主要的学生干部。初三时,恢复高考,我被选出提前去考,结果考分够了,”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的作文还被选为当时的范文,但家里不同意我在还不知道”圆的方程”时就上大学。

  1979年,我上了清华大学的工程化学系,可以说是受到了国内顶级的工程训练,培养了后来才感觉出来的挺全面的工程素质和科研能力。但我那时是个不安分的学生,频繁参加社会活动,最多时曾兼过7个正经的或不那么正经的职务,最投入的是做合唱团指挥,后来是清华文艺社团团长。期间组织过一些相当规模的演出活动,像大型管弦乐队伴奏的整本”黄河大合唱”、600多名演员阵容的原创音乐舞蹈史诗等等。这些经历对培养组织与协调能力、把握热情与秩序有非常大的帮助。我们这一代人是在磨难与动荡中受到历练,不算是坏事情。

  笔者:你曾是传统产业的创业者,又进入IT业做经理人,现在是在信息传媒行业搞”大生产”,几次跨越给你带来了什么?

  于干:我1984年在清华留校当了5年老师,这期间读完了清华经济管理学院的研究生课程。在图书馆偶然看到一本杂志上说,中国烟草业每年要花五六亿美元进口过滤嘴香烟,相对当时中国的外汇储备额,这是个天文数字。烟用滤材是高分子材料,正是我的专业,于是我就下决心开始研究能替代进口的材料,后来又找实验区创业中心借钱搞研究,把最核心部分做出来了。还需要资金支持,就找到国家科委,当时正赶上科委有个2亿元的以风险投资方式支持高科技项目的计划,由建行放贷,我就写出项目报告,找区科委、市科委、国家科委、建行支行、分行、总行,敲下6个章,结果批下来,贷给我500万元!这对当时中国的”风险投资”来说,真是好大一笔了。记得当时一位管信贷的同志说得挺逗:放手干吧,这钱要是”折”了,就算我们”风险”了。这大概就是中国最早的风险投资概念吧。

  我们真的搞技工贸,走的是条特笨的路。1991年成立了北京市超纶无纺技术公司,我当总经理,算民办集体所有制企业。租下一所学校的校办冰棍厂车间,从头摸索着”攒”设备,动不动就连续三四天站着做实验,本来有机会去美国也不去,签证废掉,充满创业激情。果然我们成功了,从过滤材料、绝缘材料、吸附材料到保温材料一系列的产品,填补了中国熔喷法非织造布的产业空白,拿到国际、围内14项专利、多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及科技进步奖。从技术、设备、工艺到产品和检测设备统统自行研制生产还卖到东南亚、中东和南美,其间还帮助清华培养了中国第一个非织造布专业博士生。我自己在30出头就被北京市政府破格授予高级职称,当然,这在今天已经很不稀罕了。

  1996年,我参加一个高科技代表团去台湾考察,充分感受到以微电子行业为代表的产业结构实质性升级所带来的震撼。后来就有台湾电讯的人过来寻求合作,我通过朋友介绍他们和瀛海威谈,结果是阴差阳错地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协助了瀛海威的首次融资,我也受邀出任副总裁,主持日常运营。那时正是中国互联网市场的萌芽期。半年以后,我回去打理自己创办的公司。直至1998年7月,再次受命担任总裁。当时瀛海威财务状况严重恶化,人事剧烈动荡。我在那儿打了一年半,重定战略、重建队伍。算是尽职尽责吧。比如,首家和中国电信签约,展开全国范围内的网络接入合作,从而改善了公司和地方分公司的营收状况;首家与美国GRIC公司签署双向漫游协议,加入AOL全球漫游体系;进入企业接入服务市场,强化短期收益能力,并能实现区域性市场的局部扭亏;配合董事会,在中国互联网产业,首家委托麦肯锡作发展战略咨询等等。在那样的情况下,为瀛海威争取2000多万美元的二期融资。瀛海威实在是一个故事多多的地方,对那段经历我一直不想多讲什么,今天仍是这样。

  带着对一系列不规范行为的厌倦,我离开瀛海威去建网志。不失理性的经营者需要不失理性的投资方。网志的投资方是国际级的,在北美和东南亚已有几十个成功的投资案例,再加上台、港两地重量级合作伙伴。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2000年4月11日,网志超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4月13日纳指跳水,造成世界范围内风险投资和网络产业的重创,既是生不逢时,自然也回天乏力。

  我在亲身经历了整个互联网行业的跌宕起伏之后,有一个溯本源、再定位的思考过程。职业经理人需要得到怎样的资源、怎样的资本?能否有效地按世界商业通则规范地运作?最好是国家级的资源、最好是带风险资本特征的产业资本。现如今,新华社强大的权威信息资源和国内渠道优势,再加上泛华雄厚的资本实力、国际规范的运作机制和海外渠道,确实是很好的条件。新华在线在”入世”前夜的大背景下,致力于信息与传媒行业的产业化,在国内虽无成熟的先例,但值得我们努力实践。

  笔者:你总在开创新领域、新事业,从第一批创业者,到第一批IT人,现在又最先进入大媒体潮。总是当先驱,会不会有风险?

  于干:在清华毕业时,依我自己愿意去工厂,由衷地想到大工业第一线去。后来抱着对民族工业的热忱和执著如愿以偿,开创了一个企业,几乎干了10年。既获得了很多宝贵的机会,也体验了很多挫折和教训。以偶然中的必然转了行,进入网络行业,几年功夫尝遍酸甜苦辣,其实专业技术人员做大跨度的行业转换,风险真的很大。

  但必须承认,一分耕耘自有一分收获,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传统产业的积累使你不敢忘却社会主流人群的存在,使你不断关注社会资源主体的状态和方向,使你的眼前总有投入产出关系或者损益表格的影子。几年来,只要有机会,就会去呼吁或者叫念叨”互联网企业真正的机会还在于通过对传统行业的上网及网上服务,推动传统行业的发展。”做网志,是要服务于传统产业与既有商业环节,再共同服务于个人和机构消费者。现在,做新华在线,也是要顺应正在到来的信息时代并充分享受这个时代。从世界趋势看,来自有线电视、计算机软硬件、大众传播、数据通讯的传统产业巨头正在向同一行业聚集,形成所谓大媒体潮,形成新的、实实在在的发展与盈利空间。我们希望能够把握住这个机遇,实施资源整合,渠道竞合,走出一条信息与传媒行业的产业化之路。在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的同时,能够在世界信息产业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将是我们的光荣与梦想。

——《中国企业报 》2001年11月1日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