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海威“哗变”惊天下

  11月17日夜——18日晨,无数人翘首以待狮子座,结果流星雨没有出现。据说流星雨在引力作用下,偏离了轨道。然而,另一场流星雨却在同一时刻真实地发生了:

  11月17日夜——18日晨,在夜色掩映下,瀛海威的负责人从全国各地秘密飞往北京,他们没有进入市区,就在首都机场旁的天绎宾馆,开了一个短暂的会议。数小时后,他们又都悄然飞回各地。然而,一个惊人的决策已经做出:瀛海威网络流星雨集体脱离金融资本轨道!

  知识精英何以对老板说“不”——瀛海威“集体辞职”事件透析11月26日一早,瀛海威全体中高级管理人员集体向董事会递交辞呈:

  海洋 申请辞去瀛海威副总经理职务;

  路高 申请辞去瀛海威副总经理职务;

  宋裔智 申请辞去瀛海威副总经理兼深圳分公司总经理职务;

  王念庆 申请辞去瀛海威总经理助理兼信息总监职务;

  王玉梅 申请辞去瀛海威特许加盟事业部经理职务;

  孟利民 申请辞去瀛海威连锁行销事业部经理职务;

  江雪海 申请辞去瀛海威公关策划事业部经理职务;

  周宇 申请辞去瀛海威系统集成事业部经理和高级技术员职务;

  申潮 申请辞去瀛海威高级技术员职务;

  周波 申请辞去瀛海威广州分公司总经理职务。

  宫军 申请辞去瀛海威上海分公司总经理职务;

  张成 申请辞去瀛海威福州分公司总经理职务;

  张军 申请辞去瀛海威西安分公司总经理职务;

  王忠宇 申请辞去瀛海威沈阳分公司总经理职务;

  公丽 申请辞去瀛海威哈尔滨分公司总经理职务;

  “辞职兵团”是瀛海威除总经理外的整体管理团队!

  在辞职报告中,“辞职兵团”这样写道:“11月12日,我们联名上书梁冶萍董事长痛陈瀛海威面临的巨大危机。来自梁总和李总的‘瀛海威需要彻底改革,而非改良’、‘瀛海威业务将彻底转型’、‘瀛海威将凤凰涅磐’的寥寥数语,使我们顿悟了董事会对公司未来走向的决断。立志于中国信息服务业的我们,深感已无用武之地。”

  这是矛盾的交汇点。

  在冲突背后,存在两条线索:

  ■一条线索,是对中国互联网历史发展的判断不同:在国情和未来的双重尺度下,究竟适合发展百姓网,还是企业网?

  ■另一条线索是,在知识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反复碰撞中,知识精英与金融精英对于谁占据主导的地位,意见并不一致。

  矛盾在于“业务分歧”梁冶萍董事长和于干总经理提出“瀛海威需要彻底改革,而非改良”、“瀛海威业务将彻底转型”、“瀛海威将凤凰涅磐”。我认为对于中兴发来说,这是合理的选择。中兴发作为具有金融背景的集团,业务转向金融信息服务,将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

  尤其在百姓上计算机网条件还不完全成熟的条件下,转向金融,兼顾企业和股民提供信息服务,是符合国情的战略选择。即使在百姓上网条件成熟后,以企业网为主进行信息服务也可以是一种正确选择。

  在确定这个大方向的前提下,就必然要对原有的“百姓网”思路进行“彻底改革”、“彻底转型”和“凤凰涅磐”,这也是合乎理性的。

  我认为瀛海威当初的百姓网实践,确有经验教训需要总结。信息化要求低成本扩张,而瀛海威建网搞的是高成本扩张,当然这有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是企业做了国家该做的事;另一方面,在当时国情条件下,有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不可能填平这些成本。所以瀛海威的亏损,并不简单是一个市场能力问题,而是没有“市场”供你来“能力”。唯一的希望,就只能寄托于风险投资,而恰好中国的风险投资又不完善……。

  如果这些条件都不具备,那么提高具体的“市场能力”这条路就显示出相当的合理性来。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我认为,梁总和于经理提出上述思路应当说没有问题。但这是否等于说瀛海威精英们的思路就错呢?这也要具体分析。

  瀛海威精英们的百姓网思路要行得通,至少需要以下三个外部条件:

  第一是百姓大规模上计算机网的条件成熟。有利的方面是,现在中国已有117.5万上网用户(据CNNIC),或140万(据IDG),而且增长势头迅猛。事情正朝着向瀛海威精英们有利的方面发展。但现在这个规模仍不足以支撑百姓网服务商。

  第二是出现百姓上网的热潮。这里指的不是“计算机”网,而是非PC计算设备上网。中国的BP机、手机、VCD、电视这些非计算类的通信设备,普及速度比世界哪个国家都高,目前正在出现一个非PC计算设备上网的热潮,可以说情况正在发生转折。

  第三是有业务方向一致的风险投资。此前许多风险投资商纷纷表示出对瀛海威的投资兴趣,其中还不乏利用通信设备上互联网的“重量级选手”。这不可能不对瀛海威精英们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鉴于这三个条件与过去相比,确实正发生着有利于百姓网的巨大改变,瀛海威精英们的思路,也是可以理解的。“辞职报告”中与“彻底转型”对立的是搞“信息服务业”,我认为这个提法并不确切,因为中兴发要搞的,也没离开信息服务业。我觉得报告人实际要说的,是“基于百姓网的信息服务业”。这可能就是他们未来的方向。

  由此看来,矛盾的双方都没有“错”,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对”的。我只能用“业务分歧”来解释他们的矛盾。用下级的“对”去对老板的“对”,那下级就会变成“错”;除非他离开了老板,他才能坚持自己的“对”,这就是瀛海威精英们离开中兴发的第一个解释。

  如果这两个“对”,都朝着自己的方向分别走下去,我认为,两种路,都有可能走通,抓得住老鼠就是好猫。

  从另一条线索分析,瀛海威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瀛海威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舞台?

  我认为,一行有一行的人才标准。这一行的人才,并不一定是另一行的人才。换句话说,一行的人才不能胜任另一行的事情,并不能证明这个人才就不是人才。揭示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变迁中,价值转移导致资源转移的过程。

  公司的市场价值,应是由无形资本和财务收益共同确定的。增进无形资本的人才,并不一定同时是增进财务收益的人才;同样,增进财务收益的高手,也不一定是能提高无形资产的人才。

  数字经济时代,我们确实已在国内外成功的IT实践中,看到了无形资产在确定公司市场价值方面的独立作用。例如,德尔最近排名IT企业市场价值第一,而康柏却排在第97名;雅虎的市场价值90亿美元,是它确定的1999年财务收入的40倍,而它二季度营业收入总额为只有810万美元。

  在国内,张朝阳的公司400万美元估价,也并不是从财务收益中算出来的。这说明一件事:在知识经济中,知识资产的价值,确实不依赖于金融资产而独立存在。那么,对于掌握知识资产的人来说,他们的价值,也不该单纯用能否增加财务收益来衡量,而应当用另一种指标体系,按能增加多少无形资产来考量。张朝阳按照增进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来衡量,是知识英雄,是风云人物;按财务收益标准来衡量,就不知该算什么了。

  问题只在于公司要按自己的市场目标,配好各类人才的比例。一个公司,全是玩虚的,做壳的,兔子尾巴长不了;相反,全是干实的,好酒不怕巷子深,兔子尾巴再长,长得也有限,因为兔子总体来说尾巴都不长。

  具体到瀛海威这支团队来说,我认为是国内一个不可多得的知识精英群体,在技术、内容、管理和服务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和丰富的经验。

  在技术应用和网络开发方面,从1997年3月骨干技术人员在西雅图开发网络结算系统始,几乎所有的瀛海威网上应用软件都是自行组织开发的。丰富的网络维护、网络开发和管理经验,是这支团队最大的技术特长。

  在信息内容的组织与开发方面,以团队成员为核心的网上创意思路综合瀛海威其他员工的集体智慧,确保了瀛海威时空站点目前几乎没有任何投入的前提下在国内网上中文信息内容的质量和丰富性方面居领先地位,被评为最受用户欢迎的中文信息网站。

  在企业的经营组织和管理方面,瀛海威各地分公司几乎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高效率地由这支团队中的成员独立创出来的,两年的运行凝聚了团队成员无数的心血,也充分锻炼了队伍。就是在目前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在不平等的市场竞争中,瀛海威能够仍然保持统一的品牌形象和人员上的基本稳定,和这支团队成员的团结和共同的价值观取向,以及为此付出的极大努力分不开。

  在信息服务的质量方面,瀛海威被公认为是高水平的。在线路资源、价格等条件与他人比较完全无法抗衡的恶劣条件下,瀛海威正是靠着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客户,维持着公司。

  瀛海威精英们选择离开,在辞职报告中说“深感已无用武之地”,显然主要是指自己并非做金融服务方面的人才,如果公司坚持选择了这样的方向,这些人宁可继续在自己擅长的方向上发展自己。

  而对中兴发来说,按增加财务收益的标准,补充一些新的人才,比改造不同类型的人才,成本也许更低一些也未可知。

  知识经济和知识人才都有它自己的规律。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一个根本不同是,工业时代,人才是螺丝钉,配在哪里就要在哪里闪光发热,人才在这个岗位上是人才,换到另一个岗位,仍然是人才,因为是资本配置人才,决定人才,塑造人才;信息时代,企业对人才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物质资本屈就、适应人才,人才的优势在什么方向上,企业就随之调整成什么样,是人才支配资本。或者企业选择适合自己目标的人才,而舍弃不适合自己目标的人才,是资本选择人才。

  这样看来,瀛海威精英与中兴发老板之间,是一个平等的双向选择的关系。双方都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不互相矛盾。从旁人角度,只能祝他们各自走好。

  最后只剩下一个悬念:谁能给瀛海威的知识精英提供一个施展的舞台?鉴于以往国内高科技企业人才流失之后。多数都“跳槽”到外企,瀛海威公司亦有此先例,曾有数名高级骨干先后被微软、英特尔公司“挖”走,而此次“全体辞职”事件的参与者都具备极其丰富的网络从业经验和能力,其中不乏国内网络行业的矫矫者,因此这批人今后的去向势必引起一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内资企业能否扭转在“人才争夺战”中一直处于下锋的不利局面,目前还是一个悬念。

  ■瀛海威的亏损,并不简单是一个市场能力问题,而是没有“市场”供你来“能力”。

  ■信息化要求低成本扩张,而瀛海威建网搞的是高成本扩张,当然这有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是企业做了国家该做的事;另一方面,在当时国情条件下,有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不可能填平这些成本。

  ■唯一的希望,就只能寄托于风险投资,而恰好中国的风险投资又不完善……。

  ■谁能给瀛海威的知识精英提供一个施展的舞台?

  ■鉴于以往国内高科技企业人才流失之后,多数都“跳槽”到外企,瀛海威公司亦有此先例,曾有数名高级骨干先后被微软、英特尔公司“挖”走,而此次“全体辞职”事件的参与者都具备极其丰富的网络从业经验和能力,其中不乏国内网络行业的矫矫者,因此这批人今后的去向势必引起一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内资企业能否扭转在“人才争夺战”中一直处于下锋的不利局面,目前还是一个悬念。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