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鸿的智慧,隐躲在外表的嘻嘻哈哈和粗犷中,让人不敢轻视。
一眼看去,今年34岁的新华传媒在线运营副总裁夏鸿,是个和善的性情中人。这个昔日北青报最年轻的部主任,曾经为北青报付出十年青春,自言除了录入和印刷自己没干过,整个报纸的所有环节自己都亲力亲为过。
有人说夏鸿够哥们,当年在海淀因为有人扬言夏鸿如果喝一杯扎啤自己就订一千份报纸,夏鸿连干32杯,胆色可见一斑。
有人说夏鸿心狠手辣,当年执掌24人规模的瀛海威公关策划中心的时候,”慈不掌兵”是他挂在案头的座右铭,后来更在于干当瀛海威总经理的时候,与于二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西安、沈阳两处分公司不称职的总经理解职。
又有人说夏鸿能干,他接手瀛海威公关策划中心时,瀛海威的品牌价值是700万,一年时间,在投入1800万的条件下,夏鸿将瀛海威的无形资产评估打造到了4500万。
今天的夏鸿这样评价自己,”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积木中的一块不同的组合,你自己不是一个世界,只是世界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积木是这样一块一块地搭起来的,每人都是这个团体中有机的组成部分。”
在不自觉中,夏鸿完成了自己从一个文人到一个职业经理人的转变,并日益成熟,而由于时代的关系,从他的身上,则折射出中国媒体信息产业化的影子。
”板凳不嫌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人生顺风顺水的夏鸿曾经的理想是当律师,因为律师替小人物说话。后来,夏鸿当上了一样可以替小人物说话的记者,从此结下不解之缘。
一路从中学生通讯社优秀记者,干到了学通社的社长,后来以超过重点线25分的成绩,落到了第三志愿联大文法学院。那对夏鸿应该是个不小的挫折,接到录取通知书后,他到一个同学家玩儿,同学的奶奶问他考哪儿了?他说”文法学院”老人耳背就说,这小伙子不看着挺好的吗?怎么上聋哑学院了?
进入大学的夏鸿,由此沉下心性,将一位学长的话记在了心里,”板凳不嫌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在图书馆中度过了大一、大二两年时光,三年级的时候,北青报的张延平就让夏鸿去北青报上班了,于是夏鸿上午上课,下午就在北青报上班,寒暑假也都是在北青报度过的,思想日趋成熟。
至今夏鸿仍然感谢着北京青年报和那一批手把手教他的老报人。虽然那时北青报还没那么大的名气,还只是个小报,办公地点在朝阳门小学地下室。
当杰克韦尔奇在自传中深深地感谢当年通用老掌门拍着他肩膀所说的话语时,夏鸿也时常在回味着这样一幕情景,这一幕如此难忘,在他的职业生涯中留下深刻的痕迹,以至于有一天,他也会这样面对自己的下属。
当时北青报总编叫陈冀,他拍了拍夏鸿的肩膀说:”夏鸿啊,北青报这么些年进的所有的人都需要考试,你是报社唯一一个没有经过考试进入北京青年报的。因为我们已经考了你5年了,不需要再经过考试了。你记住:你有多大能耐你就唱多大戏,报社给你搭多大的舞台。”
回首往事,夏鸿动容:”这个时候我特别感谢北京青年报。包括现在我做公司的时候,做企业的时候,我对公司新入职员工的第一次培训,我都会讲这句话:我得益于北京青年报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就是你有多大能耐你就唱多大戏,报社给你搭多大的舞台。报社说到也是做到。”
24岁夏鸿当了北青报付主任,25岁当了部主任。由于主办《青春星期刊》,被总编评报骂了三个月。
夏鸿回忆说,”开始骂得我灰头土脸的,骂得我抬不起头,可我还是感谢当时的总编辑陈冀。他虽然在总编评报上骂了我,可并不剥夺我的发稿权,继续让我发稿,这也是北青报特有的文化氛围吧!我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陈冀骂我的全对。当时《青春星期刊》是一个给中学生和大学低年级学生看的刊物。我觉得文章应该贴近读者,所以就模仿他们的用语,模仿他们喜好的文风,我觉得读者喜欢看。可陈冀跟我说:办报应该是’引桥理论’,立交桥前面要修很长的引桥,车上去的时候才会很平滑,如果引桥非常陡,车开起来费劲。报纸也是这个道理,你不用比用户高多少,但你一定要比他高,这样用户才会跟着你往前走,才会有吸引力,越是迎合他你就越没有吸引力,或者暂时有吸引力但长时间他是不会太喜欢的,尤其对青少年办的读物一定是这样。”
”现在我都特别感动陈冀的理论,由衷的佩服陈冀说的是对的。我真的很感谢北青报,曾经有这么个团队,曾经我这么批人是这样去运作的,给你平台,给你犯错误的机会,然后还能够支持你。我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他把我撤了,我肯定就不行,一生就受到很多挫折了,因为我一生是很顺的,过这么一个坎很可能就起不来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在北青报,夏鸿留下了一串第一,至今引以为豪。”可能我是北方地区最早办电脑版,因为我在科教部。登高考名录也是我第一个干的,我这个创意出来后,《北京日报》跟我们抢,我就专门派一个人在招生的宾馆边上开间房住到里头,里边录取一个,就拿张磁盘拷上,送回报社。北京日报急了,告到市委,最后市委批准我们两家同时出。我觉得挺有意思的,现在每年都有高考热线啊,张榜公布啊,这是兄弟我最早干的。”
说这话的时候,夏鸿是如此快乐,”获奖也获了不少,我现在还保留着这么多的证书,我最喜欢的是希望工程建设奖,我是中国第一个深入贫困山区报导希望工程的记者,我做记者先后十年,最珍惜的荣誉是这个荣誉。我去了河北保定地区跑了五、六个县,大概一千多公里,半个多月,回来才开始写。后来我就坚持每年都去贵州十天左右采访希望工程,连续去了三年,我觉得希望工程是很好很好的事情,只在深入贫困山区你才能真正感受到你可能一点点钱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跳槽:从文人到职业经理人的转变
通过在北青报十年的锻炼,关于办报纸本身,夏鸿学会了很多很多,但这时他还不懂报纸的管理与经营,他开始考虑进入一个企业,”在北京青年报的时候,我们所有报业的经营和管理叫做有制度无管理,有销售没经营。不是有制度就有管理了,制度和管理之间有很大的区别。报纸的发行和广告都在卖,但那和经营又是两个概念。对于人的素质要求也完全不一样。北京青年报第一次广告过亿的时候,他的利润只有七十万,这在做企业来讲是很可怕的,稍微一下就亏损。为什么呢?因为运营成本太高,为什么运营成本太高,因为没有管理,不懂管理,这里就会出问题。”
”那时我也年轻,只有29岁。我估计以我现在的岁数,不大敢从青年报跳了,按别人的形容是没带救生圈就往海里跳了,因为那时北京青年报已经处在上升势头了,我也算报社的第三梯队干部,马上就提编委了。但是,我想学习一个企业是怎样运作的。”
随着陈冀被调离到了北青报,夏鸿也领着他的干将跳到了当时的瀛海威。这是一个痛苦的脱胎换骨的过程,实际上是一次从文化人到企业人的转换。
从离开北青报直到去了瀛海威,夏鸿都没能理解什么叫互联网。是瀛海威给他上了实实在在的一课。
”第一就是要求我穿西装,打领带,穿皮鞋上下班。有的员工说,夏总每天拎着鞋上班,我要穿着片鞋进来,到了办公室把片鞋藏到底下,换上皮鞋,一下班立马把皮鞋换下来,换成片鞋。”
比换衣服和鞋更困难的,是人的思维方式和内心世界的改变。一下子,夏鸿管起了24人的大团队。他说那时候自己真的是不懂得经营和管理,”实际上当你管24个人的时候光凭哥们感情是不能带队的。我在办公室贴了个字条叫”慈不掌兵”,这是刘伯承的一句话,当时瀛海威全国有8个分公司,我基本上是过着”飞人”的生活,天天是从这个分公司到那个分公司,坐早上最早一班飞机回来处理处理工作,到晚上坐最晚一班飞机又到一个分公司了,到那跟总经理先谈,谈到两点钟,睡一觉,早上起来再处理当地的事,再坐最晚一班飞机飞回来。”
”现在回头来看,就是没有基本的管理经验。比方说部门工作没有计划性,没有沟通。说话这跟沟通是两个概念。此外管理者和领导者之间还有距离,以及说是不是有个全局观念去思考的问题。”
”但我觉得我在瀛海威比较幸运的是我负责整个瀛海威的PR工作,还有公关公司的市场策划,我接手瀛海威时正好做无形资产评估,是700万(瀛海威的品牌),我用了一年的时间,纯在品牌营造上的投入是1800万左右,最后无形资产评估是4500万。确实做到了顶峰。当时张树新给我的任务是你花一块钱能产生五块钱的效益,这咱没达到,但是产生三块钱的效益问题不大。”
在瀛海威,夏鸿完成了一个文人到职业经理人的转变。在这个过程当中,当时的瀛海威掌门张树新对他的帮助很大。
”张树新非常敏感,学习的速度非常非常快,她是一个很好的鼓动型人才,而且煽动力极强。当碰到困难的时候,张树新问我感受,我说我只能扛呗,她说扛不对,你要是扛说明还是对立的,要融进来,融进这个企业,另外应该说我还是比较得到她的信任。后来,我是一直很喜欢在一个信任我的环境中工作。”
随着瀛海威大旗的随风飘展,夏鸿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瀛海威的公关策划中心24个人,瀛海威整个市场中心才8个人?为什么这张宣传的嘴比赚钱的手要大得多?
身在局中,已看到瀛海威开始酝酿中的危机,夏鸿决定离开。
歃盟:信任是最重要的
”过去我瀛海威在企业里做的时候,花钱也没觉得怎么样,可是自己做公司的时候马上感受到了运营的压力,”依靠一些朋友的帮忙,离开瀛海威的夏鸿自己做了一个公司,”小公司就是长不大饿不死。干了一年之后我就总结了两句话,第一句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看管理方面的书和自己真正开公司实际操作完全是两回事,第二是看人挑担不吃力,我觉得当初张树新好像容易得很,现在一小公司就玩得快吐血了。”
当于干在瀛海威当总经理的时候,15个经理人都跑了,就让夏鸿回来出招。
”我回来的一个前提就是我不再做PR了,我要做就做运营,我积累小公司运转的经验希望放在全国的公司里去锻炼,瀛海威毕竟还能给我这么个平台,我和于干的合作关系从那时开始一直到现在,合作都很愉快。”
”合作的基础第一个是信任,做日常运营的人是每天都要处理八、九件事,不是每件事都要去汇报的,也不可能都汇报得了,我在做任何处理的时候,都不用担心说这件事我拍板了,于干会不这么想。
我和于总的授权分工都很明确,可无论授权和分工如何明确,如果没有信任都没戏,我们的信任感很好,而且比较互补。”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夏鸿认为自己的才能可为将不可为帅。
可为将的人应该是举轻若重,为帅的人是举重若轻,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我心里搁不住事,一有事我就一个劲地想,去琢磨。如果老板也是我这种性格肯定不行,还干不干别的事,想不想大的方针了?”
夏鸿说自己平时特别喜欢读一些军事家的传记,”我喜欢马歇尔,喜欢巴顿,隆美尔,包括林彪、刘伯承、杜聿铭、白崇禧,我死活想不通八百万军队,美式装备为什么输给了共产党,我比较偏好研究国共战史,当拿不定主意的时候看看这些书找到一种感觉,或者说帮助自己下决心的力量,我真的知道在做决策的时候是很痛苦的,跟押宝一样,押错了宝满盘皆输。所以在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我会求助于这些。其实我觉得自己也不是属于那种特开拓型人才,所以我说我自己当不成元帅也在这,我更多的喜欢做那些具体的执行工作,就象周恩来一样。”
说起现在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职业状态,夏鸿笑言如鱼得水,”在这个年龄我已经知道自己该往什么方向去走,而且坚定不移。我的愿景是去做一个真正意义上懂经营、会管理、懂得传媒规律的报人,实现我的报人梦。”
管理:”积木”理论
谈起柳传志,夏鸿丝毫没有掩饰自己由衷的钦佩,”我认为柳传志是把中国人的管理哲学和西方的管理经验,把中国的国情和商业现实结合得最好的一个人。我觉得柳传志和JACKWELCHI都是大师级的人物,而且他知道进退。比方说海尔只有一个张瑞敏,而我们在知道柳传志的时候还知道有郭唯、有杨元庆。当柳传志有一天想退的时候你知道是谁接他的班,无论是郭唯还是杨元庆都觉得不错,但张瑞敏如果有一天不在了,海尔是否还是海尔?”
非常有意思的是,夏鸿将自己的企业内部刊物叫作《积木》,”你看我们几期《积木》就好了,我们有很多的管理方式。在公司我的办公室的门永远是开着的,我的百叶窗也是拧开的,你可以知道我的屋里有人没人,关上门的时候一定是在跟人谈事情,除此之外我都开着门,你可以随时进来找我,这是我从惠普OPEN的办公方式学来的,大家有这样一个了解和沟通。交流、分享、合作、服务,大家如果能做到这样很了不起。”
夏鸿说:”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积木中的一块不同的组合,会有不同的东西,你自己不是一个世界,你是世界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积木是这样一块一块搭起来,你好象是在最底层,但是如果我抽掉这一层的话,积木会塌掉。你在最上层,但如果把你拿下来这个造型是不完整的,每人都是这个团体中有机的组成部分。”
”积木理论中”积木彼此之间除了互相依赖,还有不同的组合,夏鸿对此解释道,”我们这些不同的组合可以达成不同的东西,积木也不应该是不变的,可以搭小房子、汽车、金字塔……空间很大,不同的地方你摆的位置就不一样了,结果还是我说那句话,你有多大能耐你就唱多大戏,我们给你搭多大的舞台。”
夏鸿在公司积极推动的员工目标管理,得到了员工普遍的认同,”我们推行所谓的目标管理,会特别考虑到把公司的目标和个人的目标结合起来,让合适的人进入到合适的位置上来,做他喜欢的合适的事情。”夏鸿说米卢给他的感受很深,”中国队一直出不了线,米卢来为什么就出线了,运气好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倡一种快乐,享受足球,足球是快乐,对我们来讲,工作也应该是一种享受,而不应该简单地说这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用目标把员工(积木)组合到一起,公司的目标是什么,我把公司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一个阶段,然后在这阶段里面你能找到自己的目标,我特别认同的就是当公司的目标和你个人的目标能够一致的时候你才能发挥你最大的潜力。
夏鸿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场上队长,”我的手下都是这样,你在专业上一定比我强,否则我请您来干吗,兄弟我自己干了,我觉得最合适的方式就是把大家都捏到一块,尤其公司摊子越来越大的时候,所以我想如果我的手下都能进入一个理想状态的话,我就不会成为管理的瓶颈了。”
”公平不一定是你拿一千我也拿一千就是公平,而是给予公平的机会,让他们都表现出来应表现出来的才能,把适合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也是一种公平。”职业:我带着镣铐一样能跳得很好
在夏鸿的办公室中,挂在墙上的一幅足球照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照片中一个裁判正对着一个球员,怒气冲冲地嚷着,张大的嘴和眼睛都显得夸张和变形。
为什么会挂这样一幅照片?
夏鸿回答,”我们本身代理路透社的产品,所以找了一些路透社的图片挂在这儿,这是我让他们挂的,这样所有到我们公司参观的人都可以跟他们说,图片漂亮吧,我们在代理它的产品。至于挂这张图片原因特简单,在日常工作中谁能说下面干的事情一定让我满意,但是当生气的时候就看看它吧,生气的样子有多么的丑陋。”
有一部电影叫《闻香识女人》,里面奥斯卡影帝阿尔?帕西诺所饰演的盲人探戈那场戏,给夏鸿留下了丰富的联想,”他是个盲人,但他依然可以跳得很好,的确职业经理人也是带着镣铐,也能跳得很漂亮。所以我喜欢这样一个概念。”
一个真正好的报人永远记着自己是带着镣铐跳舞,这句话是闻一多先生所言。
夏鸿说,”所有的发展都是带着镣铐在跳舞,只不过看谁跳得更漂亮。我带着镣铐一样能跳得很好。”